找到相关内容418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:季羡林谈人生

    ,只拿距离人类更远的植物来说,“桃李无言”,它们不但不能行动,连发声也发不出来。然而,它们求生存和发展的欲望,却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桃李等结甜果子的植物,为什么结甜果子呢?无非是想让人和其他能行动的动物吃...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。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……再者,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,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……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,也就是说,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,它就会衰弱和消逝。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4869260.html
  • 陈泉州:信、解、愿(2)

    ,等着来接。但是往生得有两个条件,第一个是一心不乱,就是禅定;第二就是大出离心。现在大家睁眼就想着孩子,想着家庭,要吃要穿,世间的欲望多,诱惑多,大出离心是很希有难得的。  关于净土法门,我推崇的是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0769443.html
  • 星云禅与人间佛教

    本身不但不是肮脏或污秽的,而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奉献精神。但是,因为一小部分政治人物或政客自私自利的欲望,造下种种不善之业,从而迫使政治蒙羞和受怨。政治即管理大众之事,或为大众服务,关心和参与政治应是...

    学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1369450.html
  • 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

    灵魂学,本体论诸种学说。第二类是迷信说,根据人类的欲望,盼能在来世做个富翁,或去到天堂不再受苦。第三类是演绎说,唯识学便属于这一类,结论是主体流转而不灭。   所谓演绎,不是常识上的瞎猜:演绎必须有根据...

    史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4669484.html
  • 诸宗竞演终南山

    封建统治阶级的欲望产生矛盾,先后于隋开皇末年、武后圣历二 年(699)、玄宗开元十三年(725)被敕禁或限制,但从若多僧人慕名随葬的情况看,它在佛教 徒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。作为三阶教在隋代长安城中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80869509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

    绝对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反映事物,何况人的认识又无时不在受着人们自身的各种欲望、烦恼、愚痴的影响,这种认识永远也无法穷尽宇宙中的一切,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现象更是难以认识的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人的认识与外界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5669572.html
  •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

    ,它深层的价值意义恰恰在于表现人的意志威力。这种表现在感性形式里的理性意志,是在与感性生理的自然欲望——求生、快乐、幸福相对峙基至相冲突中,展现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庄严的。也就是说,人的主体意志和道德行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2370071.html
  • “西游”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

    所谓“天子之宝器”的情况:主要有“玉果、璇珠、烛银、黄金之膏”。   第1卷不妨视为西征的序曲:始于以玉璧献祭河神的礼仪,引出穆天子对西方的昆仑美玉的探索欲望。二事之间的联系就在于“河出昆仑”的信念...

    叶舒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2537014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一辑

    自己造成的。你只要看看自己的个性、脾气、欲望、说话的方式、思考的方式,和遇境的反应,就知道自己是谁了。  注意!果报不是专指世间的善恶报,它包括出世间的成就!  ※早上,收到龙树庇护中心送来的现场教学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170224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1)

    杯茶,谈一谈佛法,然后养精蓄锐,再各自为了私利而打拼,这时心中充满著欲望,只有无穷无尽的攫取、占有,没有清净,没有慈悲,与佛法毫不相干。这种人生态度,就是现代佛教徒的修行写照!  修行,本是讲悟道的,讲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270225.html